广东财经大学青年规划志愿者助力英州古城保护更新

发布者:杨婷发布时间:2023-09-16浏览次数:34


日长夜短暑气压,阳光灼人花香浓

阳光灿烂照七月,夏季里绿树成荫


为了探访、挖掘英州古城文化,梳理文化传承脉络,广东财经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以人文地理专业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组建青年规划志愿者实践队伍,在英德市政府的支持下,前往英州古城,开展古城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评估实践,本次实践活动成果将服务于英德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古城修复保护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01

传承古城文化,

厚植青年担当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精神思想“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要“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同时,结合英德市政府关于“传承岭南文化,重现古城风貌”的古城修复活化需求,广东财经大学青年规划志愿者前赴英德市英州古城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挖掘古城历史文化、探寻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聚焦文化传承与活化复兴。

02

跨越千年,

感受英州古城的历史底蕴与传统魅力


英州古城,千年历史沉淀的瑰宝,蕴藏着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在这座古城中,有许多令人称奇的文化景点和传统艺术形式。登上文峰塔,俯瞰古城全景,感受着岁月的沧桑与文化的积淀;漫步于何公桥,追溯着时光的足迹,仿佛穿越回古代的岁月;品味一杯正宗的英红茶,就像是品味着古城的历史与人文......英州古城以其历经沧桑的朱氏门楼、近圣书斋,以及碗碗生津的擂茶粥和热情洋溢的木呷狮舞等文化元素,丰富而多彩地展示了古城的独特魅力。无论是领略历史的厚重,还是品味传统的艺术,都给队员们在英州古城中找到独特的体验,成为一段难忘的旅程。


03

深入古城街道,做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广财青年规划志愿者们参加了英德市政府的古城调研座谈会,初步确立了调研重点场所、路线,了解古城发展沿革、历史故事。在英德市政协副主席林超富的带领下,先后走访了人民路、何公桥、下街、学前围、北江码头等历史场所,开展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要素等物质文化的调查工作。与此同时,实践队一行人听取了政协林副主席、博物馆刘馆长及政协文史委员欧大先对古城历史文化的讲解,实践队员们深深感受到所在的英州古城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方,这里既有宋朝大书画家米芾推崇的“皱、瘦、漏、透”英石鉴赏文化,又留下了大文豪苏东坡赞美何公桥的四言长诗《何公桥铭》,队员们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承与振兴对于古城乃至英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回到学校后,实践队员们结合此次调研收集的历史文化信息梳理出英州古城的文化脉络,搭建了由街巷到历史建筑全要素覆盖的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库和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评估体系。



古城管理者视角:洞察古城需求与未来发展


为了更直接更深入地了解古城的现状,小队有幸与现任政协、十三届英德市委员会副主席林超富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本次访谈旨在探讨英州古城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


从古城管理者的视角看,对于烟雨楼的选址有什么建议呢?

烟雨楼应当建在水巷口出口与防洪堤以外的交汇区域。这个选址不仅能够防止防洪堤遮挡江景,也可以让处于楼上的游客更好观赏到英州古城对岸的通江入口以及北江下游的江景,观赏性提高的同时,旅游价值也跟着提高,由此带动英州古城的旅游事业。


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让古城得以保护和传承?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这些都是英德市以及英德市民钻石般宝贵的回忆。


关于南门口的遗址,这里是否发生过哪些重要事件?

这里曾经是英德红色暴动发生的地点,红色故事展现了历史的真实力量,这种力量具有强烈的时代号召力,能够凝聚人们的精神。讲好英德红色故事,有利于让古城重焕生机活力。

05

倾听居民声音,助力文化传承与活化


实践队员深入英德市城南片区学前围、城南市场和环城东路一带开展居民访谈活动,通过采访英州古城老中青少不同人群,了解他们在居住环境、生活便利度、经营情况等方面的问题与诉求,听取居民关于古城修缮、文化活化等方面的建议。有一位在古城居住超五十年的老人家表示,她对保护和修缮古城十分支持,对她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投资,虽然古城的修缮的难度大、对细节要求高,但她深知古城留下的文化遗产对于城市的重要性,这不仅仅代表了历史的传承,更是城市的魅力所在。这位老人家的发言代表了很多居住在古城居民的心声,他们希望通过保护和修缮古城,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古城的历史底蕴,传承历史文化。

实践队员穿行于古城街巷、流连于古朴的建筑、收集记录古城生活及经营市民对于历史传说、民俗文化、传统美食等古城非物质文化的讲述,为后续青年规划志愿者们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历史文化作为脉络、寻找文化载体、留住文化记忆,传承与活化英州古城文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成为城市的独特名片。


历史街区建库与评估,助力城市更新


七月下旬,实践队的成员们开展“由街区到建筑全要素覆盖的历史文化保护信息数据库”和“英州古城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遗产调查评估报告”两项内业工作。

实践队员们对包括英州古城及部分周边区域,北至朝阳东街,东至桥西路,南至北江沿岸,西至苏公路,总面积约 71 公顷(1065 )的区域收集的街道与房屋要素和立面等信息按照空间位置、使用功能、建筑层数以及特色要素开展对历史建筑的建库,历史建筑数据库中登记入库的建筑达到280,其中大部分建筑为50年代-60年代的建筑,建筑层数一般为两层小楼,多为砖瓦结构,外墙多为水泥砂浆批荡,房屋立面较为狭窄。



实践队员们按照英州古城保护项目概况、历史文化研究、历史文化遗产调查三个板块,以编制背景--评估范围--技术路线--区位--历史沿革--文物保护现状--历史环境格局--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有价值的传统特色建筑等作为脉络,开展对英州古城文化遗产调查评估工作。其中,历史建筑3,传统风貌建筑22,其他有价值特色建筑48处。在开展评估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运用自身的专业绘图技术,运用CADPS等软件,将各类历史建筑的空间格局和准确位置较好地呈现出来,以便为英德市政府以及规划部门进行后续的古城保护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


项目背景

 ----田”的广府文化空间格局特点

传统风貌建筑分布情况

07

树理想、强自信,开展微党课教育


调研活动结束后,带队指导老师孙莹以“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为“三下乡”队伍成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微党课。她指出开展历史文化调查、编制文化保护与传承规划,既是专业所需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树立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城市建设观念,是城乡规划学生规划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党课结束后,广东财经大学青年规划志愿者们表达了自己“千城走遍,初心不改”的态度,把每一次调研都作为一个深入求知的过程,求真、务实,才能更好的“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

此次调研,使小队成员们意识到,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的未来。我们还要做更多努力,让建筑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古建筑修复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重要功能得以更大程度发挥。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能投身古建筑修复行业,在这里挥洒青春、贡献智慧,收获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