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生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本科四年学制,修满160学分,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主干学科为地理科学。
二、培养
1、培养要求
知识要求
(1)掌握扎实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2)了解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多学科知识,了解国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拥有家国情怀。
能力要求
(1)掌握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管理与规划等方面的观测、分析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遥测和GIS技术的操作能力;
(2)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实验设计、操作、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实践能力。
素质要求
(1)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协同攻关能力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2)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爱国敬业,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
2、修读要求
主修本专业的学生应修满160学分(不含第二课堂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 53 学分、通识选修课 10学分,学科基础课32学分,专业必修课 39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综合运用16学分;同时,除港澳台学生外,每个学生还须取得10个第二课堂学分。辅修本专业的学生需修读《教学计划进度》中适用于辅修专业的所有课程。辅修总学分为45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12学分,专业必修课33学分。
3、专业核心课程
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基础、地貌学、地图学与测量学基础、气象与气候学、遥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水文学、环境科学概论、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自然资源学、计量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自然灾害学。
三、就业、深造
1、学生继续深造方向
在国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攻读地理学、水利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城乡规划等专业的硕士学位直至博士学位。本专业前身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近年来,先后有多名学生考取英国伦敦大学、伯明翰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德国不莱梅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等若干研究所等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考研总升学率位居全校 55个本科专业第一名。
2、学生就业方向
毕业学生可在国土资源、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地籍管理、房地产、土地评估与规划、灾害应急管理、环境保护、气象、水利、海洋、能源与交通、农业、林业、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国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教学机构工作。
四、特色亮点
本专业严格按照理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科学素养很高,同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实践教学设计,包括粤北地区地质、地貌“课程野外实习”、江西庐山地区自然地理“专业综合野外实习”、华东五市区城市地理“学科综合野外实习”。立足于广东财经大学“全面发展,学以致用”人才培养理念,聚焦培养集知识、实践与素养于一体的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洞察力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服务于华南自然资源遥感调查、环保研究与开发、自然防灾减灾,建设国内一流、大湾区拔尖的自然地理学专业 。
一、专业定位
立足于广东财经大学“全面发展,学以致用”人才培养理念,聚焦培养集知识、实践与素养于一体的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洞察力的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服务于华南自然资源遥感调查、环保研究与开发、自然防灾减灾,建设国内一流、大湾区拔尖的自然地理学专业 。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开展科学研究能力,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团队协作能力,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安全评价和生态环境修复等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复合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要求:(1)掌握扎实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2)了解本专业理论前沿、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具有多学科知识,了解国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2.能力结构要求:(1)掌握自然地理、资源环境管理与规划等方面的观测、分析和应用技术,具有较熟练的遥感、遥测和GIS技术的操作能力;(2)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实验设计、操作、分析、归纳、整理能力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1)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意识、协同攻关能力及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2)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
本专业标准修业年限为四年,学生应修满 160学分,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四、课程体系
主干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气象与气候学、地图学与测量学基础、水文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自然资源学、遥感概论、环境科学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区域规划、计量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世界自然地理、自然灾害学、灾害应急管理、灾害防治工程规划与设计、灾害评估与保险、GIS空间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全球变化、生态学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粤北地区地质、地貌“课程野外实习”、江西庐山地区自然地理“专业综合野外实习”、华东五市区域地理“学科综合野外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主要专业实验:矿物鉴定、地貌观察、气象观测、土壤测定、水文观测、植物观察、土地测量、遥感影像判读、数字图像处理等。
五、师资队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9人,教师团队均具有博士学位,4人具有国(境)外研修经历。聘请了南京大学王颖院士和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教授为客座教授,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教师指导学生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均获奖;指导学生获得国家或省级挑战杯、国家级或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等。
六、教学条件
利用广东财经大学教务管理系统、BB平台、雨课堂、模拟仿真平中心等平台,向学生提供课堂互动、课程拓展资料等信息,实现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省级“专业改革试点”、省级“精品开放课程”、省级教研教改项目、“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基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实践教学“一流课程”和“金课”。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教学质量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并于2018年顺利验收。在丹霞山、广东乳源大峡谷等地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
疫情以来,本专业及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增设了省内珠海、粤东和罗浮山多个野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实践基地。